1903 | 11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。 |
1909 | 入私塾學習。 |
1918 | 赴滬向張聿光畫師習畫。 |
1920 |
進上海「申報」館,任美術編輯,曾用筆名「吳待」 發表過一些短文和詩篇。 |
1922 |
夏秋之交搭法國郵輪去巴黎,先學半年法語,是秋考 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,從魯勒教授(Prof.Rouge) 學習油畫。 |
1923 | 轉入雕塑家布爾代勒(Bourdelle)工作室學習雕塑。 |
1924 |
1月27日,吳大羽、林風眠、李金髮、劉既漂、王代 之、曾一櫓、唐雋、林文錚等在巴黎發起組織了「霍 普斯學會」(希臘文Phoebus,即阿拉伯文Apollo, 次年改名為「海外藝術運動」),「抱定為國人世人 創造有生命的藝術作品之信念」。 |
1927 |
5月21日,學會在法國史特拉斯堡(Strasbourg)的萊 因阿宮(Palais du Rhin)舉行第一次「中國美術展覽 會」,「巴黎各大報,幾無不登載其事」。「新畫 中殊多傑作如林風眠、徐悲鴻、劉既漂、方君璧、 王代之、曾一櫓諸君,皆有極優之作品。新雕刻則 有吳待、李淑良諸君之作品」。 |
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。 | |
秋,吳大羽、林文錚、王代之一同乘坐火車離開法轉 到莫斯科,學成歸國返滬。 |
|
1928 |
1月1日參加首都第一屆美術展覽會,參加作品有 《風景》等。 |
8月,吳大羽先生與壽懿琳女士結婚。 | |
3月,共同組織成立杭州國立藝術學院(1930年改名 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),任西畫系主任。該校提出口 號:「介紹西洋藝術,整理中國藝術,調和中西藝術 ,創造時代藝術」。 |
|
秋作《窗前裸婦》,約三公尺高、二公尺寬,人體以 大色塊鋪墊,背光的深紫與受光的朱紅形成強烈對 照。 |
|
8月,與林風眠、林文錚等組織創辦「藝術運動社」 ,是以杭州藝專教師為基礎成員的全國性藝術社團。 |
|
1929 | 6月,長女吳崇力出生。 |
9月上旬,「藝術運動社」創辦第一份研究美學理論 與創作教學的學術性刊物《亞波羅》半月刊。 |
|
8月,「藝術運動社」第一次展覽會在上海法比歡聯 會舉行,盛況空前,吳大羽展出作品《漁船》與 《倒鼎》後者描述一群中國婦女,掙脫鎖鏈,謀求解 放。展後李樸園評論:「吳大羽的油畫吸收法國印象 派的技法,重視色彩的光色效果」。 |
|
1930 | 7月,子壽崇寧出生。 |
1932 | 作《女孩坐像》。 |
1934 |
參加「藝術運動社」第四次展覽會(該社第二次展覽 1930年夏在日本舉行,第三次展覽1931年春在南京 舉行),地點位於上海法租借中法友誼會禮堂,展期 自3月3日至3月9日。 |
1935 |
作大幅作品《汲水》又名《井》,可看出早期受塞尚 (Cézanne)的影響;五尺高、四公尺寬,它不是追 求物象的外表描述,只是一種憑藉,讓棕紅色的汲水 人的背部和藍綠色的樹叢相照應、襯托,散發出色的 魅力。 |
1936 |
作《凱旋圖》又名《岳飛》,與作品《井》的尺寸相 當,但略為狹長。大幅構圖表現岳飛奉召班師,百姓 們捆住岳飛的坐騎祈求留下抗金,從構圖到色彩, 此圖顯然受了德拉克洛瓦(Delacroix)《十字軍東征 君士坦丁堡》之啟示;岳飛穿桔黃色袍子,旗幟是朱 紅色的,道旁身穿白色服的老婦人起了輔助作用,天 空微藍的熱調衝破了暖色一統的格局。 |
1937 |
作《孫中山演講圖》,也是大幅作品,畫面色調為淡 紫綠色;孫中山先生穿著染有淡紫色的白大褂,他和 草地上的人群一起以大片森林為背景,浸沐在一片微 冷的色調中。 |
1939 |
作《國土不容侵犯》又名《血手》。是冬,隨校內進 。開始與學校同行至浙江諸暨、金華、再到江西貴溪 的龍虎山,再往湖南方向搬遷,後離開隊伍自行至湖 南長沙,後又離開長沙經貴陽到雲南昆明。 |
1940 | 秋,滕固聘他任教,後因故未成。 |
1946 | 夏經香港回上海,住在延安中路百花巷內。 |
趙無極在重慶國立歷史博物館籌辦一次畫展,展出吳 大羽、林風眠、關良、丁衍庸、李仲生及趙無極本人 等畫家的作品。前面五位畫家都是接受歐洲畫風影響 的中國畫家,這些作品深受學術界及年輕一代畫家歡 迎,在知識界引起轟動,此展展示了當時藝術家如何 努力突破傳統。 |
|
1947 |
經方幹民先生之努力,國立杭州藝專又聘他擔任油畫 工作室主任。 |
作《船夫曲》。 | |
1948 | 作《回鄉》。 |
1950 |
9月,遭中央美院華東分院(1940年國立杭州藝專改 名)解聘,家居作畫。 |
1955 | 作《伏案少女》。 |
1956 | 作《鏡中像》、《紅花》。 |
1957 | 作《少女頭像》。 |
1958 |
3月,上海美術家賴少其、林風眠、關良、陳煙橋、 吳大羽、邵克萍等十餘人到上海東郊同民生產合作 社參加勞動。 |
到同濟大學建築系擔任色彩教學。 | |
作《東風草圖》。 | |
1959 | 作《菊花》。 |
1960 | 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系。 |
1962 |
作品《紅花》參加第三屆全國美展(紀念「講話」發 表20週年全國美術展覽,展期自5月至7月),為中 國美術館收藏。 |
1963 | 作《豐收》。 |
1965 | 作《向日葵》。 |
1972 |
入上海油畫雕塑院任畫師。任上海畫院副院長,以及 中國畫院、上海美術家協會、上海交大藝術系顧問 ;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、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 會理事。 |
1976 |
進入上海船廠職工美術大學執教,與其他藝術家體驗 勞動與創作的生活,該校兩年後停辦。 |
1978 | 作《公園的早晨》,是從晨曦公園獲得的印象。 |
1980 | 作《滂沱》,是透過玻璃見到的雨景。 |
1981 | 作《芬芳》。 |
1982 |
作品參加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的【上海油畫展】, 共展出82位上海油畫家作品,以劉海粟、顏文樑、 吳大羽、關良、周碧初為首,展期自4月4日至14日 ,這是第一代油畫家劫後餘生的第一次藝術展示, 引起北京美術界的關注。 |
1983 |
作《婆娑》、《韻譜》,是出自古文物和京劇臉譜的 懸念,為美國海夫納畫廊典藏。 |
1984 |
作品參加12月的第六屆全國美展,《色草》(1984 年作)獲美展榮譽獎,為中國美術館收藏。 |
1985 |
任中國美術家協會、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、上海 中國畫院交通大學藝術系顧問、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 分會理事。 |
1987 | 作《速寫》,是童年朦朧追憶的呈現。 |
作品參加中國美術協會上海和大地文化社聯合主辦的 【上海、臺灣畫家作品聯展】,參加者有上海畫家 24名臺灣畫家13名,地點於上海展覽中心,展期自 12月19日至28日。 |
|
作品《韻譜》(1983年作)、《靜物》(1985年作) 參加美國GHK公司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辦的【中國 當代油畫展】(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s from the People’s Republic of China),地點於紐約 The Harkness House,展期自4月1日至4月23日。 |
|
1988 | 元旦病逝於上海。 |
1995 |
11月,作品《花卉》(1960’s)、《靜物》 (1950’s )、《光與色》(1960’s)等參加上海美 術館舉辦的「上海油畫史回顧展」(A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Oil Painting in Shanghai)。 |
1996 |
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舉辦【吳大羽及其杭州藝專學生 】展,展期自1月13日至2月6日,並出版吳大羽個人 專輯。 |
2001 |
夏,於中國北京國際藝院舉行「吳大羽先生藝術研討 會」,中國油畫學會與臺北大未來畫廊聯合主辦。 |
2003 |
春,於臺灣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【吳大羽畫展】, 展期自3月9日至4月8日。 |
由上海油畫雕塑院編輯的吳大羽作品即在國內首次出 版發行。 |
|
爲紀念吳大羽100週年誕辰,11月21日至12月10日 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,上海油畫雕塑 院,上海美術館,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承辦,中國 油畫學會,中國美術學院,《美術》雜誌社,上海 美術家協會,上海大學美術學院,上海中國畫院協 辦的【吳大羽油畫藝術回顧展】在上海美術館一樓 大廳隆重舉行。 |
|
2004 |
11月21日由上海油畫雕塑院,《美術》雜誌社聯合 主辦的《吳大羽油畫藝術研討會》在上海美術館舉 行。 |
2005 |
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舉辦【近代華人藝術市場之最】 聯展,展期自11月13日至12月5日。 |
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舉辦【吳大羽個展】,展期自 10月15日至11月6日。 |
|
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舉辦【近代中國抽象】聯展, 展期自1月8日至1月26日。 |
|
2006 |
臺灣臺北大未來畫廊舉辦【抽象】聯展,展期自3月 11日至4月2日。 |
2010 | 臺灣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【吳大羽個展】。 |
臺灣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【路─不只在兩點之間】。 | |
2013 |
臺灣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【同文之変I -無終始的 越界之境】。. |
2014 |
臺灣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【紙上絮語見風華── 華人經典紙上作品展】。 |
2017 | 臺灣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【吳大羽文獻展】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