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 |
生於臺灣桃園。高職美工科畢業。生活和工作於台北。 |
部分個展 |
|
2023 |
【她與她的兒女們—引言與序章】,大未來林舍畫廊,臺北,臺灣 |
2023 | 【風摧肉身】,維也納分離派會館,維也納 |
2018 |
【金融風暴與自動化生產之後……】,大未來林舍畫廊,臺北,臺灣 |
2017 |
【陳界仁:中空之地】,長征空間,北京,中國 |
2016 |
【變文書 I — 陳界仁個展】,大未來林舍畫廊,臺北,臺灣 |
2015 |
【變文書 — 陳界仁影像、生產、行動與文件】,立方計劃空間,臺北,臺灣 |
|
【殘響世界回樂生】,樂生療養院,新北市,臺灣 |
2013 |
【陳界仁】,MUDAM盧森堡現代美術館,盧森堡 |
2012 |
【幸福大廈】,漢雅立方,香港,中國 |
|
【被流放者的臨時集會 - 關於《幸福大廈》的文件與紀錄】,大未來林舍畫廊,臺北,臺灣 |
【幸福大廈】,一品建材工廠,樹林,臺灣 |
|
2010 |
【帝國邊界 I & 帝國邊界 II】,長征空間,北京,中國 |
|
【在帝國的邊界上:陳界仁1996 - 2010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帝國邊界 II — 西方公司:陳界仁個展】,REDCAT藝術中心,洛杉磯,美國 |
2008 |
【軍法局 - 陳界仁個展】,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,馬德里,西班牙 |
2007 |
【凝結:五件陳界仁的錄影作品】,亞洲協會美術館,紐約,美國 |
2006 |
【淩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】,De Hallen 美術館,哈倫,荷蘭 |
2004 |
【淩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】,Claudio Poleschi 當代藝術畫廊,盧卡,義大利 |
2002 |
【凌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】,聯福製衣廠,桃園,臺灣 |
2001 |
【ASIA TICA II 陳界仁】,網球場國家美術館,巴黎,法國 |
1998 |
【魂魄暴亂 — II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|
部分聯展 |
|
2018 |
【覺醒:1960-1990年代亞洲藝術與社會】,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,東京,日本 |
|
【穿越 – 正義:科技@潛殖】,台北當代藝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走向未來的人們】,釜山當代美術館,釜山,韓國 |
|
【刷屏/勞作:2018 AMNUA攝影展】,南京,中國 |
2017 |
【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:城市共生】,南頭古城,深圳,中國 |
【人類的境況】,凱薩琳文化基金會,莫斯科,俄羅斯 |
|
【請回來 — 世界作為監獄?】,瓦倫西亞現代美術館,瓦倫西亞,西班牙 |
|
【失調的和諧:二十世紀八、九十年代之交東亞藝術觀察】,中間美術館,北京,中國 |
|
【起義】,Serviço Social do Comércio,聖保羅,巴西 |
|
【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 — 世界劇場】,古根海姆美術館,紐約,美國 |
|
【起義】,Museo de la Universidad Nacional Tres de Febrero,布宜諾艾利斯,阿根廷 |
|
【羅莎的傷口】,台北當代藝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起義】,加泰隆尼亞國家美術館,巴塞隆納,西班牙 |
|
【請回來 — 世界作為監獄?】,國立二十一世紀美術館,羅馬,義大利 |
|
【變動中的作品 — 錄像攝影機眼中的社會與經濟行為】,MAST,波隆納,義大利 |
|
2016 |
【起義】,網球場國家美術館,巴黎,法國 |
【2016台北雙年展:當下檔案.未來系譜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移民政治:CAMP at SMK】,國家美術館,哥本哈根,丹麥 |
|
【2016纖維藝街三年展:我織我在】,浙江美術館,杭州,中國 |
|
【朗誦/文件:台北雙年展1996-2014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失調的和諧–亞洲想像的批判性反思】,關渡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時間測試:國際錄像藝術研究觀摩展】,中央美院美術館,北京,中國 |
|
【單數的複數∞複數的單數】,Artspace,奧克蘭,紐西蘭 |
|
【十二個房間.十二位藝術家】,東京站美術館,東京,日本 |
|
【他者的時間】,昆士蘭美術館,布里斯本,澳洲 |
|
|
【移動的故事】,Complesso Monumentale di San Francesco,庫內奧,義大利 |
【海洞】,符騰堡藝術協會,斯圖加特,德國 |
|
【真實的假象】,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,上海,中國 |
|
【第二十屆雪梨雙年展:未來已經到來,只是分配不均】,Carriageworks,雪梨,澳洲 |
|
【分界線】,移民政治藝術中心,哥本哈根,丹麥 |
|
2015 |
【失調的和諧 — 亞洲想像的批判性反思】,廣島市現代美術館,廣島,日本 |
【他者的時間 — 探索邊界、差別與差異】,新加坡美術館,新加坡 |
|
【啟視錄 — 台灣錄像藝術創世紀】,關渡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【民間的力量】,民生現代美術館,北京,中國 |
|
【禁止】,nGbK藝術中心,柏林,德國 |
|
【M+進行:流動的影像】,Midtown POP,香港,中國 |
|
【失調的和諧 — 亞洲想像的批判性反思】,Art Sonje藝術中心,首爾,韓國 |
|
2014 |
【2014科欽 — 穆吉里斯雙年展:旋狀探索】,Aspinwall House,科欽,印度 |
【第十屆上海雙年展:社會工廠】,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,上海,中國 |
|
【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】,科學與工業博物館、帝國戰爭博物館,曼徹斯特,英國 |
|
【家】,SCAF藝術基金會,雪梨,澳洲 |
|
【太平廣記】,紅磚當代美術館,北京,中國 |
|
【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:我們從未參與】,OCT當代藝術中心,深圳,中國 |
|
【造音翻土-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】,北師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2013 |
【西岸2013: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】,徐匯濱江,上海,中國 |
【前西方:來自柏林的備註】,BAK當代藝術基地,烏特勒支,荷蘭 |
|
【Move on Asia – 2002-2012亞洲錄影藝術展】,ZKM科技媒體藝術中心,卡斯魯爾,德國 |
|
2012 |
【第一屆蒙特維多雙年展:大南方】,蒙特維多市,烏拉圭 |
【抽絲:引力蒙太奇】,ARTIUM美術館,Vitoria-Gasteiz,西班牙 |
|
【2012台北雙年展:現代怪獸 / 想像的死而復生】,士林紙廠,臺北,臺灣 |
|
【第四屆廣州三年展:見所未見】,廣東美術館,廣州,中國 |
|
【跨越邊境】,Brandts藝術中心,歐登塞,丹麥 |
|
【西班牙攝影節:影像焦慮】,Sala Alcalá 31,馬德里,西班牙 |
|
【你正進入______】,當代藝術中心,倫敦德里,北愛爾蘭 |
|
【移動中的邊界:跨文化對話】,Herzliya 當代美術館,特拉維夫,以色列 |
|
2011 |
【分隔我們的牆】,Apexart,紐約,美國 |
【過去的欲望】,Galerie im Taxispalais,因斯布魯克,奧地利 |
|
【第四屆莫斯科雙年展:再書寫世界】,ARTPLAY設計中心,莫斯科,俄羅斯 |
|
【第六屆哥德堡雙年展:大混亂─處於創意熱時代的藝術】,哥德堡美術館,哥德堡,瑞典 |
|
【第四屆路德維希‧曼海姆‧海德堡攝影節:眼睛是寂寞的獵人─人類形象】, 曼海姆美術館‧Wilhelm Hack博物館,曼海姆‧路德維希,德國 |
|
【都柏林當代2011:可怕的美—藝術、危機、改變 & 不順從辦公室】,Earlsfort Terrace,都柏林,愛爾蘭 |
|
2010 |
【第八屆上海雙年展:巡迴排演】,上海美術館,上海,中國 |
【第二十九屆聖保羅雙年展:杯海之旅】,Pavilhão Ciccillo Matarazzo, Parque do Ibirapuera,聖保羅,巴西 |
|
【抗爭的權利】,Museum on the Seam,耶路撒冷,以色列 |
|
【第四屆 Artes Mundi Prize】,Cardiff 國家美術館,威爾斯,英國 |
|
2009 |
【第六屆亞太三年展】,布里斯本當代藝術館,布里斯本,澳洲 |
【NS Harsha: Nations & Chen Chieh-jen: Factory】,國際視覺藝術協會,倫敦,英國 |
|
【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─台灣館:外交】,普里奇歐尼宮,威尼斯,義大利 |
|
|
【一百個愛的故事】,金澤市21世紀美術館,金澤市,日本 |
【工廠、機械、身體─工業空間的考古學與記憶】巡迴展,La Panera 藝術中心,萊裡達,西班牙;國立墨西哥自治大學當代藝術博物館,墨西哥市,墨西哥 |
|
【Biennial Cuvée 09】,O.K當代藝術中心,林茲,奧地利 |
|
2008 |
【第一屆紐奧良雙年展:展望. 1】,當代藝術中心,紐奧良,美國 |
【台灣美術雙年展:家】,國立臺灣美術館,臺中,臺灣 |
|
【調解雙年展:Corporeal/Technoreal】,波茲南,波蘭 |
|
【移動的地平線:瑞銀集團藝術珍藏】,中國美術館,北京,中國 |
|
【第三屆廣州三年展:與後殖民說再見】,廣東美術館,廣州,中國 |
|
【記憶 — 鑄造凝視】,熊本市現代美術館,熊本市,日本 |
|
【地下坎陷:遺忘的記憶之流】,O.K 當代藝術中心,林茲,奧地利 |
|
【第一屆漢恩藝術家工作坊/雙年展:交換價值】,漢恩,法國 |
|
【Biennial Cuvée 08】,O.K當代藝術中心,林茲,奧地利 |
|
【藝術為靈性而在:UBS收藏展】,森美術館,東京,日本 |
|
【抵抗景觀:社會變革中的個人和他的自我形式】,羅馬國家美術館,羅馬,義大利 |
|
2007 |
【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:不只可能,而且必要,全球戰爭年代下的樂觀主義】,İMÇ大樓,伊斯坦堡,土耳其 |
【向後射擊】,Thyssen-Bornemisza 當代藝術基金會,維也納,奧地利 |
|
【藝術溫水層 — 新亞洲浪潮】,ZKM科技媒體藝術中心,卡斯魯爾,德國 |
|
【地緣詩學:主體、階級和身份】,Guerrero中心,格拉納達,西班牙 |
|
【眼睛銀幕或新影像:100部重新思考世界的Video】,Casino Luxembourg 當代藝術論壇,盧森堡市,盧森堡 |
|
|
【世界工廠:抵抗與夢想】,舊金山藝術學院,舊金山,美國 |
2006 |
【赤裸人】,台北當代藝術館,臺北,臺灣 |
【利物浦雙年展:國際06】,利物浦泰德美術館,利物浦,英國 |
|
|
【2006年光州雙年展:熱風變奏曲】,雙年展展覽館,光州,韓國 |
【第十五屆雪梨雙年展:接觸地帶】,Gallery 4a,雪梨,澳洲 |
|
|
【Biennial Cuvée 06】,O.K當代藝術中心,林茲,奧地利 |
2005 |
【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:多重世界 ─ 現今的亞洲藝術】,福岡亞洲美術館,福岡,日本 |
|
【這場風暴我們謂之為進步】,Arnolfini 藝術中心,布里斯托,英國 |
【仙那度變奏曲】,台北當代藝術館,臺北,臺灣 |
|
|
【痛苦與狂喜】,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基金會,利物浦,英國 |
|
【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:藝術的經驗】,Padiglione Italia,威尼斯,義大利 |
【2005里斯本攝影節】,全國美術協會,里斯本,葡萄牙 |
|
2004 |
【2004台北雙年展:在乎現實嗎?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【2004上海雙年展:影像生存】,上海美術館,上海,中國 |
|
【SCAPE雙年展:Work it】,基督城,紐西蘭 |
|
|
【2004西班牙攝影節:複數的歷史─眼簾與嘴唇】,煙草工廠,馬德里,西班牙 |
2003 |
【轉換時間/空間】,Walcheturm 藝術空間,蘇黎世,瑞士 |
2002 |
【2002台北雙年展:世界劇場】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2001 |
【飄浮的噴火獸:亞洲當代藝術】,愛德維克藝術文化館,索蘭特納,瑞典 |
【轉譯的行為】,世界文化宮,柏林,德國;皇后美術館,紐約,美國 |
|
2000 |
【第三十一屆阿爾國際攝影節】,蒙馬日修道院,阿爾,法國 |
【2000年西班牙攝影節:邊緣之心 — 新中心】,環形美術館,馬德里,西班牙 |
|
【第五屆里昂雙年展:分享的異國情調】,東尼.賈尼耶廳,里昂,法國 |
|
【2000年光州雙年展:人+間—藝術與人權】,雙年展展覽館,光州,韓國 |
|
1999 |
【墨西哥國際攝影雙年展】,墨西哥影像中心,墨西哥市,墨西哥 |
【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:意亂情迷 — 台灣藝術三線路】,普裡奇歐尼宮,威尼斯,義大利 |
|
1998
|
【第二十四屆聖保羅雙年展:路線,路線,路線,路線,路線,路線,路線】,Pavilhão Ciccillo Matarazzo, Parque do Ibirapuera,聖保羅,巴西 |
|
【1998台北雙年展:欲望場域】,臺北巿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1996 |
【1996台北雙年展:台灣藝術的主體性 — 情欲與權力】,臺北巿立美術館,臺北,臺灣 |
影像單元/節錄 |
|
2016 |
【展望電影】,龐畢度藝術中心,巴黎,法國 |
|
【愛知三年展:影像單元】,愛知藝術文化中心,名古屋,日本 |
2014 |
【Instants Vidéo Numériques et poétiques錄像藝術節】,馬賽,法國 |
2012 |
【第十三屆文件大展:影像單元】,Gloria Cinema,卡塞爾,德國 |
|
|
演講表演 |
|
2016 |
【演講表演:殘響世界】,Shibaura House,東京,日本 |
|
|
獲獎與榮譽 |
|
2018 |
第十二屆年度影響力評選─年度藝術家,AAC藝術中國,中國 |
2009 |
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─視覺藝術,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,臺灣 |
2008 |
PULSE 獎,PULSE當代藝術博覽會,邁阿密,美國 |
2000 |
特別獎,光州雙年展,光州,韓國 |